凯发平台

灯塔公司新闻
4新闻动态

灯塔全文实录 | 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


  

4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出席发布会,介绍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

新闻发布会现场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凯发平台邀请到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先生和大家见面,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近期我部的重点工作。

开展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 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以来,我部组织完成黄河中上游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5省(区)1.2万余公里岸线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发现入河排污口1.7万余个。今年3月,又组织全国286名生态环境系统业务骨干开展了黄河干流山西陕西段、渭河流域及石川河的排查工作,涉及山西、陕西、甘肃等3省14地市。8天时间完成4500余公里岸线、6100平方公里区域的排查,对28条黄河一级支流、1120个排口开展水质监测,对48家企业开展溯源执法检查。

本次排查共发现入河排污口8500余个,其中黄河干流5200余个。雨洪排口、农业农村排口数量最多,分别约占45%和26%。排查中凯发平台及时向地方政府反馈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一大批河道垃圾堆积、污水溢流直排等问题得到解决。

下一步,凯发平台将按照工作计划,有序推进黄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一方面督促自行开展排查的地方尽快完成现场排查,建立黄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另一方面将及时向相关省交办入河排污口清单和环境问题清单,推进后续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和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督促各地年底前完成80%溯源和30%的整治任务。

下面,请王志斌司长介绍情况。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


王志斌: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见面交流。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离不开媒体朋友们多年来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过去一年生态保护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关工作情况,然后再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22年是党和 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系的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不断夯实,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估不断深入,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国际地位,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明确生态保护重点监管区域和监管任务,进一步深化、细化“53111”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规范和指导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印发《关于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推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并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去年,我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遴选命名了第六批106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5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表彰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40个先进集体、60位先进个人和“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10位获奖者。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培育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本,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督。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指导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5省(市、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提升主动发现能力。印发《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联合中科院开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调查评估表明,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

四是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常态化开展,建立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机制,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实现“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五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去年12月,我国作为主席国,领导各方以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指引,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生态保护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下一步,凯发平台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对生态保护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实“昆蒙框架”,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监督力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推动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强大支撑。

谢谢大家!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答记者问

光明日报记者: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请问在“昆蒙框架”达成后,中国将为实现该框架承诺的目标采取哪些积极行动?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生命,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35亿年左右,而人类出现不过300万年左右的事情。可见没有人类地球也会生机勃勃,但人类离开了地球又能走向何处。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迄今为止凯发平台还看不到其他可行的选择。每一个物种也一样,都是与凯发平台休戚与共的同伴,每一个物种消失都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当大家侧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凯发平台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同时,人类正生活在一个钟声四起的氛围中。因此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保护凯发平台共同的地球家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凯发平台必然的选择,是凯发平台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达成共识,积极行动。

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这个主题表达了世界各国将COP15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一历史性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的美好愿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昆蒙框架”重在落地见效。中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的目标贡献中国力量。具体而言,凯发平台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凯发平台正在制定新时期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作为中国落实“昆蒙框架”的重要举措。同时,积极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二是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需要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这些年来凯发平台一方面推进以 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另一方面优化建设动植物园、濒危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等迁地保护设施,完善生物资源迁地保存繁育体系。

三是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是 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凯发平台正在推动生物安全法的落实,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防范机制,防范物种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加强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等工作,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控水平。

四是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生物多样性有着极高价值,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凯发平台将加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在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

五是强化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凯发平台将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一些地区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和非法贸易活动进行了查处。

六是全面推动公众参与。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各地也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陆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凯发平台将借此机会,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相关领域知识,切实提升社会各界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氛围。“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在此,凯发平台也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协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请介绍一下“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有关情况,近年来我国绿盾行动所取得哪些成果和工作进展,目前自然保护地存在哪些难点问题,下一步监管重点是什么?谢谢。

王志斌:凯发平台联合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部门,从2017年开始,连续6年每年都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了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排查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对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保护,持续开展部门联合巡查和核实调研,压实责任,推动整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对于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已经形成了依法严厉惩处和各界舆论谴责的社会氛围。二是 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面积和重点问题面积实现“双下降”,重点问题的整改完成率明显提高。三是印发《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监管制度体系更完善了。四是实现了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常态化遥感监测,建设启用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提升了信息化水平。通过对保护地严格监管,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许多濒危动物野外种群有了明显的增长。

2022年,凯发平台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绿盾2022”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巩固监管成效、扩大监管范围,把 风景名胜区也纳入监管范围,用遥感监测发现问题,下发问题线索。二是升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完善台账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监管工作。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还有不小的压力,主要表现在: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监管能力和监管任务还不匹配、有些地方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还很突出、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

接下来,凯发平台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依法、科学、精准监管,巩固提升监管成效,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让监管能力跟得上时代,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一是推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法治保障。积极配合推动自然保护地立法,完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体系。二是巩固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成效。逐步实现对所有类型自然保护地“绿盾”强化监督和保护成效评估,紧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管。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动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和执法队伍建设。四是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凯发平台将会同自然资源部、林草局做好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加强监督,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然保护地保护的是自然的精华,凯发平台将用更严格有力的措施去保护这些万物和谐共生的家园。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我国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方面开展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志斌:谢谢你的提问!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高效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科学、全面、长时间序列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先进成果。

一是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我国形成了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淡水鱼类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其中,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监测样区,获得监测记录180万条,开发了全国监测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积累了长时间、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是全球 个具有完整纬度梯度的森林监测研究网络,包含亚洲更大 的鸟类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和数据库。

二是形成了目标明确、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科学指导各尺度、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同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了考核办法,明确了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针对13个生物类群和7类生态系统,制定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系统指导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科学开展。

三是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逐步提升,监测手段不断优化升级。自动化监测设备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创新研究,结合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人才队伍和调查监测,浙江丽水、广东车八岭等地率先建设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探索以科技创新助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监管和治理水平,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监管体系,建成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系统,发布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小程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谢谢!


南方周末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谢谢。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繁荣的基础。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
  金融机构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角色独特,既可以通过投资风险管理避免潜在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也能发挥创新投融资模式上的优势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近年来,金融机构领域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不断推进。在COP15 阶段会议生态文明论坛上,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COP15第二阶段会议银行业自然与气候行动主题边会上,12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国际组织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据我了解,截至2022年7月,已经有来自19个 的103家金融机构签署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承诺通过其融资和投资活动,保护并恢复生物多样性。
  具体来看,一些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采取多种金融方式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初步成效。比如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对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居民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进行补偿并已实现全覆盖。再比如,2021年9月底,中国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规模18亿等值人民币,用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下一步,凯发平台将在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时进一步考虑将建立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机制作为优先行动,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拓展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参与领域,增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丰富投资渠道,推动金融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通过开发并运用创新性金融产品和工具来助力解决生物多样性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推动和落实“昆蒙框架”做出贡献。
  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近年来气候变化形势明显加剧,请问给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如何协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全球突出的两大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 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两者的协同应对。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领导下,我部已联合其他部门就协同治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各类规划、战略和计划,相继出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 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纲领性文件,指导 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纳入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和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加强引导。

三是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近年来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加强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研究和评估,为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四是积极开展多边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加大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力度,持续为发展中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

下一步,凯发平台将继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协同增效研究与评估,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合力。

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据凯发平台了解,生态环境部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生态状况的调查评估,请问工作开展情况如何?都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的科学基础。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调查评估,正在开展的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在这里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项工作。
  首先,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一项生态国情基础调查重要制度。目标是通过定期“把脉”生态系统,掌握全国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里,都有关于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的要求。2019年,我部印发了《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建立了“五年一次全国、每年一批区域”的长效机制。同时,编制了配套的11项 生态环境行业标准,规范了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其次,历次调查评估成果对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制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开展调查评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对全国各省区最全面、最综合的生态调查与评估。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编制提供了基础,孕育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重大制度。之后开展的2000—2010年调查评估、2010—2015年调查评估,逐渐构建形成“天地一体化”的调查技术方法,很好支撑了 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全国和 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等,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本次调查评估已取得积极进展。对标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率先完成的黄河流域近20年的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将这4次调查评估的结果联系起来看,从2000年以来,全国生态状况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生态环境部此前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该办法的施行有哪些重要意义?落实情况如何?接下来从哪些方面重点施策,守护生态红线?
王志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保护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中国方案。2019年,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了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2020年,“生态保护红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创新”案例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的特别推荐案例。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已完成划定并发布。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的国土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我部一边与自然资源部共同推进红线划定和评估调整,一边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能力、实施生态环境监督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完善监管制度。2022年12月,我部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聚焦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结果应用,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制度安排和具体工作要求,规范和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2022年8月,我部还与自然资源部、 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2020年至今,我部先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保护成效评估(试行)》等8项系列标准,不断提高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 和地方数据互联互通,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是建成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由 发改委立项,我部组织建设的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项目近日完成验收,投入业务运行。平台边建设边应用,综合利用30余颗国内外卫星资源,聚焦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自动化扫描和识别地表的局部变化,及时监测预警生态破坏风险。累计发现各类人类活动图斑3万余个,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长江警示片拍摄等重大任务提供生态破坏问题线索2000余条,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支撑和服务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卫星“天眼”。

三是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我部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 战略出发,指导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率先开展试点。聚焦重点人类活动,依托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将遥感监测提取的疑似问题线索移交有关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流域监督管理局进行实地核实,与地方开展会商,督促问题查处整改。目前,我部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的过程中,发现生态保护红线内仍存在一些占用生态空间、破坏地表植被、影响生态功能的问题,如非法采石挖沙等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活动、道路修建手续不全开工建设或建设超出审批范围、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的畜禽养殖、未经审批开展林地采伐等活动和行为等。上述问题均已移交有关省份。各试点省份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强化监管结果应用。目前大部分问题已得到整改。

经过两年实践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工作,规范了流程、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通过实践形成了符合地方实际、可落地可操作的生态破坏问题“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压实了地方政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责任,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常态化监管提供了经验借鉴。

下一步,我部将深化“53111”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守住 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一是有序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常态化监管,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二是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以保护成效为导向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保护修复科学有效。三是不断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业务化应用水平,推动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监管。四是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

红线划定难,严守更难,凯发平台也特别希望媒体朋友们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支持凯发平台的监管工作。

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凯发平台关注到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开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想请问今年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如何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谢谢。

王志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细胞工程。各地方也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部共命名6批46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87个“两山”基地。创建地区在绿色发展水平、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生活等方面走在前、做表率,不仅生态环境“颜值高”,而且绿色发展有“内涵”,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 重大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我部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为内在要求,继续强化示范建设的平台作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部署新要求,完善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省、市、县三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示范样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模式的案例集成,聚焦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两山”实践探索,构建点面结合、多层级、多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二是优化示范创建遴选过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落实“强化指导、重在过程”要求,优化调整创建流程,充分调动省级有关部门积极性,加强对创建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强化示范建设动态管理,严把建设质量“关”,严控准入退出“线”,严格成效评估“尺”,切实保障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质量与成效,切切实实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有一些案例能够复制和推广。完善激励制度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激励机制。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三是持续加强经验模式总结,全方位宣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评估,总结凝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围绕“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的4种转化路径,进一步探索转化模式。推介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践案例集,全方位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案例,持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汇聚全民力量。

在此,也感谢多年来媒体朋友对创建工作的大力宣传。凯发平台看到不少媒体对很多地方的示范创建取得的成效做出了非常好的报道,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其他地方学习借鉴提供了信息。

谢谢大家!


北京青年报记者:开场的时候介绍黄河入河排污口的情况,这个是凯发平台加强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应该是凯发平台重要工作,这其实也是黄河治理的成效体现。请问生态环境部有没有摸清过黄河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我看到有数据显示近三十年间黄河鱼类物种减少了约一半,土著和濒危保护鱼类资源减少超六成,有哪些措施促进黄河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源头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
  大家高度关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保护黄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黄河是凯发平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牵头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专项督察,联合有关部门扎实推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推动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指导协调有关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持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黄河源头、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由建区时(1992年)187种增加到371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近年来,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凯发平台组织开展了秦岭(中西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调查评估项目,基本查清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和威胁因素,但距离摸清黄河流域的“家底”尚有一定距离。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成立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期),将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凯发平台现在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落实《黄河保护法》及相关政策要求,开展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以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和濒危物种种群生存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成效,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从中央部门到地方部门务实的保护行动当中,凯发平台的黄河流域一定会恢复盎然生机。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凯发平台定不负期盼,推动保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黄河。

[返回]